明翠阁记事
浏览量:316 作者:admin 来源:本站 发布时间:2020-06-23
本文转载于 黄克文 (美篇)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明翠阁禅寺公众号
明翠阁,南平的古刹名胜,驰名海内外。
明翠阁,座落在延平区城北凉伞铺凤冠岩上,位于滨江中路与八一路的交叉路口处。
我初次见到并登临明翠阁,那是在53年前一个初冬的下午。
1966年10月,上海勤余织造厂内迁南平,工厂在安丰大沟内,家属区在黄墩岭上。
10月30日,我们一家随迁风尘仆仆到达南针家属区。
那年我12岁,不谙世事。大人们忙着安顿家什,小孩无所事事。初到山城抬头见山,人还摸不着北,就跟着同幢新邻居翁家福民阿哥去城里,要到火车站看一看。
那年头,南平公交车很少,间隔时间又长。我们二人就步行,从黄墩一路走到火车站,途经纸厂铁路桥、水东桥、水南桥,往返路程三个小时。
通往市区公路是沙石路面,汽车驶过扬起一阵尘烟,路上往来车辆并不多。建溪滩边停泊着许多木排,临溪岭边建筑是高低不一、参差不齐的木板房“虚脚楼”。这些都是我从未见到过的。
给我印象深的是那水东桥与山边上的明翠阁……我们在回家的路上,好奇地登上了依山傍水的明翠阁。第一感觉是此阁奇险,溪明山翠,要比上海公园里亭台楼阁高大好看好玩。
之后,有上海的兄长来延城,我曾陪同上明翠阁游玩。
文革时期,明翠阁受到破坏。1971年因拓建“战备路”,毁阁、削岩,几濒湮没。
明翠阁始建于宋代,盛于清朝,在历史长河中几经兴衰。时间到了1984年,明翠阁原址重建。
1985年建成主体建筑高27米的圆通宝殿,毗连“接龙桥”螺旋亭相继竣工。
1989年大雄宝殿落成。
1993年又继建天王殿、方丈楼等,并重塑佛像金身。
重建明翠阁的致谢纪念画
1985年5月4日,新华社向国内外播放了南平明翠阁动工兴建的新闻。
1985年秋,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到南平视察,登上正在重建中的明翠阁。他年轻时曾在明翠阁住过时日,印象深刻,旧地重游。
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两次莅临明翠阁禅寺,为明翠阁题字,为天王殿题匾,称之为全国罕见的最高天王殿。
我在南平生活几十年,阅历随着年长,对明翠阁有了更深的接触,对僧人、寺院、佛法有了更多的了解,同时对南平地方文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与关注。
俗话说“无事不登三宝殿”。过去登上明翠阁仅是赏游观光而已。近二十年来,为超度亡灵做法事道场方入佛殿走动。岩下敷坐,梅畔参禅。有幸认识了明翠阁禅寺几任主持及僧人,曾与见明老和尚及其传人释法康住持有过一番对话与交流,受益匪浅。
自古名山多寺院。明翠阁,雄踞高崖,俯瞰建溪,建筑群紧贴悬崖峭壁上,参差错落,酷似空中楼阁,以险著称。有人题联云“明楼隐雾远胜蓬莱仙境,翠阁连云不亚灵山风光”。
赵朴初居士当年题写的“明翠阁”,如今勒石于禅寺山门前。
从公路旁沿凤冠岩壁石阶拾级而登,“南无阿弥陀佛”石碑迎面而立,步入“明翠胜景”山门。
山门有楹联:明楼叠昳南平城中三宝殿,翠阁生辉北闽山区一古刹。
有一对石狮蹲守在阁前。抬头高悬“闽北第一阁”匾额。让人顿生几分禅意。
进地藏殿,二层念佛堂,入圆通宝殿。
明翠阁最大的宝殿是圆通殿,中间供奉观世音菩萨,左右是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。两侧供有二十四诸天护法神像,栩栩如生。
登阁攀绕,“五步一亭,十步一阁,廊腰漫回,檐牙高啄”,如在错落有致的空中楼阁。
过接龙桥,顺着螺旋阶梯而上翠云亭、大雄宝殿(三宝殿),进入天王殿、八角楼。
七层天王殿,凌空欲飞,气势非凡,规模胜前。
八角楼悬吊岩面,巧夺天工,凭栏俯视,如置身半空,溪山胜景,尽收眼底。
隔岸远观明翠阁,像是一条腾空盘旋的蟠龙,隐现于巍峨的山巅上、荟蔚的林木中。古诗云:“曲磴盘空行,人语出林来。”
溪对岸是水东马站。1961年7月,在此建成的水东大桥,为福建省第一座跨径达50米的大拱桥,全长301.58米。因年代久远、桥体老化,存在安全隐患。在旧桥上游50米处,又建一座连续钢构桥,双向四车道的新水东桥,2014年4月建成通车,连接江滨路和东溪路。
历代墨客雅士游明翠阁,不乏题咏佳作。
清代朱宏诗曰:“巍巍古阁倚城东,一径崎岖翠色中。四面青山皆入画,春花秋月隔桥红。”
林长楠写的“策仗重寻明翠阁,凌虚突兀壮西瓯。九峰罗列窗前现,二水平分槛外流。寒逼鱼尤星影动,气冲霄汉剑光浮。放宽眼界开怀抱,长啸一声天地秋。”
据《南平县志.名胜志》载:明翠阁“东门外,紫霞洞下,岩前左畔有接龙桥,祀奉子观音,凤冠岩祀老佛”。
《志》云:府东有明翠浮桥,旧曰明秀,用铁索维舟三十有八,架木其上。明万历年郡守修建,后毁。清乾隆年知县重修,清末被废。后用渡船以济行人。
清谢纯镳诗云:“三巡画阁倚馋岩,眼底溪山尽不凡,峰带丹烟浮紫盖,水横剑气下孤帆。”
约1869年明翠阁与古城墙
远在宋朝,狮山凤冠岩上有个小庙,祀奉观音菩萨。到了明朝已有观音阁名,清初香火很盛。清康熙三十一年(1692)扩建,改称明翠阁。同治年间毁,旋又重建。
南平城池图
古城池,始建于宋代,形成于元朝。顺富屯溪、建溪畔倚山建筑城墙,它依山临水巧妙地把城区与山水、园林名胜联系在一起。“东门楼阁空中起,眼底溪山尽不凡”的明翠阁,就是其中的典型。
明朝工部尚书刘璋的《延平城》诗赞:“突兀孤城石作阶,酒帘摇曳路东西,一番白雨涨溪壑,两岸青山鸣竹鸡。”
清乾隆年间的明翠阁图
明翠阁在南平古城墙下,明翠塔在阁右旁;五帝庙,其一在东门外,明翠阁前。对照古景图,天王殿处,原先只是山门,而明翠阁后的七层宝塔,却没有复建。很清晰也看到,明翠阁后山是蜿蜒起伏的南平古城墙。
凤冠岩,山势形如狮子,古名为狮山。溪从岩前流过,其名狮子口。传说古时水势汹涌,舟楫不通,只有溪边一条山边小道。后劈开礁石,才勉强可舟船。故有“打开狮子口,显出暗澹滩”之说。
清同治年间毁后重建的明翠阁
虔诚请登楼,存邪休拜佛。
1894年僧真觉重修明翠阁,清末民国住持俪龙、俪珠、自空、先化、心圆等均维修,尤以自空扩建之功为最。
1926年自空和尚到闽北各县化缘,又亲往东南亚各向侨界筹款,重修明翠阁。
20世纪20年代的明翠阁
民国期间,福建省长萨镇冰1927年到明翠阁,盛赞自空和尚重修古迹,曾题赠“自古名山僧进德,空场妙谛我知无。”并赠多部佛经给明翠阁珍藏。
抗战时期,福州绥靖公署于1938年迁到南平,该署主任陈仪(兼省府主席)曾在明翠阁驻节。三宝殿改造成为公馆,在后山挖有防空洞。
水彩《南平风景》,启东烟草公司1934年出品的烟画。
南平是山城,也是水乡,既有虎踞龙盘之姿,又有清明俏丽之态。山中有楼,楼踞山中。还有隔江相望的玉屏山、藏春峡,以及明代的双石塔、神剑化龙处的双剑潭、跃上峭壁的明翠阁,无一不是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结合,正所谓“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,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”。
南平解放初期的明翠阁
明月清风来天地,翠竹浮云变古今。
施蛰存教授《登南平明翠阁赋寄荪簃》
水挟滩声急,山从暮霭侵。
一楼犹突兀,三度独登临。
北辙征尘起,南云别恨深。
阑干虚拍遍,所得是沾襟。
画家黄幻吾笔下的明翠阁
(1906.9—1985.7)
明翠风光闽北称第一,
溪山游览铁城再无双。
观音祖庙春阳丽,剑浦名山秋月明。
△明翠阁是南平观音祖庙,存有观音抽签诗木刻总本,总签100分12官,曾翻印多本,分存于闽北诸祀奉观音的寺庙。
凌空翠阁香火炫焰碧落,
泻地靑溪玉泉滋济苍生。
明翠阁地处东门外,每逢观音圣诞和普渡法会等佛期,寺院讲经做法,众多善男信女进香拜佛,香客香火鼎盛。
狮山巍峨一派生机灯火辉煌今胜昔,
古刹峥嵘几度兴废梵音清呗更威灵。
明翠阁游览门票
登楼闻佛法,临阁听梵音。
明翠阁灵签
明翠阁纪念章
明楼扬胜境,翠阁薄云霄。
依山傍水凤冠岩,丛树拥花明翠阁。
春到狮山草木新,佛临翠阁师徒乐。
上一条:南平明翠阁峥嵘岁月三百年
下一条:没有了!